太阳集团2018登录网址(中国)官方网站

您好、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太阳集团2018登录网址 -> 学科建设 -> 学科介绍 -> 正文

力学

发布日期:2020-08-08  来源:     点击量:

北京工业大学力学学科于1986年获得固体力学硕士点,1993年获得流体力学博士点,2003年获得工程力学博士点,2007年获批为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批为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作为理科之先行,工科之基础,力学学科承担全校基础力学教学工作,包括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建成了国家基础力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和国家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全国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入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为精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核心功能,更好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紧密围绕北京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构建高精尖结构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力学学科在一般力学、固体力学以及流体力学三个二级学科上分别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科学体系,形成了以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现代工程力学研究所、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研究所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发展了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动力学与控制、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和微纳尺度流体力学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获批了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了航天器系统与动力学国际联合实验室。

研究方向简介:

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动力学与控制:动力学问题广泛存在于高端装备产品和航空航天飞行器中,高端装备系统中存在各种非线性因素,诸如来自系统物理的、几何的、结构的、耗散的、运动的,以及耦合等各种力学因素引起的非线性。在该方向上本学科主要致力于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叉和混沌动力学、新型材料结构非线性振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重大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随着各类新型材料和结构的涌现,在工艺、设计和应用中提炼出关键力学问题,利用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关于新型材料力学性能与结构的基本理论,揭示新型材料变形、损伤和破坏的基本规律,成为设计、制造高端装备的必要基础研究。在该方向上本学科主要致力于新型材料与结构宏细观力学和强度、微电子封装中的关键力学,包括在宏观和细观尺度上研究各种新型材料与结构的非线性力学性能、电子器件在热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失效、损伤、断裂及可靠性设计等。

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是集成电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研究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器件封装材料、封装结构、封装工艺、互连技术、封装布线设计以及封装可靠性等方面的内容,涉及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器件的封装设计、制造与服役可靠性等多个关键领域。在该方向上本学科主要致力于将力学的理论、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用于解决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器件的封装设计、制造与服役可靠性问题。

微纳尺度流体力学:微纳尺度流体力学是流体力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商业、医疗和电子产品向着集成化、便携化和可穿戴化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研究微滴生成、微滴操控、粒子捕获、粒子分选、多相驱替、多乳制备及操控等流动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生物制药、生化检测、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PCR)、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制造等尖端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在该方向上本学科主要致力于探索微尺度效应下的流动理论,建立相应的实验平台和数值模型,解决微尺度元件中的效率、精度和可靠性问题。

代表人员简介:

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动力学与控制方向:

张伟,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太阳集团城网2018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在天津大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200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访问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多次访问教授。主要从事高维非线性复杂动力学、分叉与混沌, 叶片结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 新型材料结构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获得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2007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60多篇并被SCI收录,7篇论文被高被引ESI收录,被SCI论文引用6320多次,SCI论文他引4350多次。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4本。目前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目前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 Technologies”副主编,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副主编,国际期刊“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编委。2019年和2020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21年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名单。202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获奖人,2010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三等奖,第1获奖人,2002年和2004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二项,第2获奖人。

杨晓东,博士,太阳集团城网2018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北京市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振动力学,非线性振动,陀螺连续体动力学。200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SCI他引1000余次。

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方向:

杨庆生,太阳集团城网2018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现代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工业大学国家级基础力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团队带头人,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智能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承担基础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编写教材6部,其中2部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持建设了两门慕课,是国家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

从事复合材料力学、先进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9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获得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师德先锋等称号。

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方向:

秦飞,无党派人士,太阳集团城网2018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研究所所长。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 1999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1999- 2000,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2000年,放弃新加坡永久居留权回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坚持教研并重,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各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负责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课程建设,先后出版教材4部,其中《材料力学》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先后2次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2008)。瞄准国家对芯片制造技术和产业的重大需求,将力学与电子信息技术交叉,创建了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封装技术与可靠性研究所,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课题/任务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及华为、英特尔等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97篇,译著3部,申请/授权专利68项(美国专利授权2项),其中由19项发明专利组成的专利群,构建了我国在多圈QFN芯片封装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力学理论、实验测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创造性建立了一整套程序和方法,用于电子封装工艺参数快速优化,解决了芯片封装企业产品研发周期长、不能协同考虑可制造性和服役可靠性的问题,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了芯片产品良率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和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重要影响。担任科技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研发计划专家、IEEE国际电子封装技术大会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电子封装技术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国家芯片制造行业培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40余人。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18年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微纳尺度流体力学方向:

刘赵淼,博士,九三学社社员,太阳集团城网2018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微纳尺度流体力学专业组副组长,北京力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力学学会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全国互联网+”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1998 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系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 年入选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计划。

主要从事微重力流体力学、微尺度流体力学、液滴及界面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1 项,装备预研领域基金1 项,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 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 项,北京市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 项,航空基金2 项,其他企业委托项目10 余项。在Physics of FluidsExperiments in Fluids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力学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知名期刊发表SCI /EI检索论文90余篇,译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15项。指导学生科技团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别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赛全国金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全国金奖和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

 

上一条:机械工程

下一条: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

招生咨询


本科招生     010-67391758


研究生招生  010-67392281(机械工程系)
                 010-67392383(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激光工程研究院)

资料下载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与制造学部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编:100124